社群大大 — Sco 常常在 Facebook 上分享他與他的兩個可愛兒子之間的互動,也透過日常生活裡的小事,帶著兩個小孩一起動手做實驗、學科學。本篇分享 Sco 寓教於樂的教育想法與行動。
一直很想在家帶著小孩實際動手做一些實驗,看看除了外面相同的同捆包外,可否激發小朋友與家長的想法,而這一篇,其實是由之前寫 ROS 的文章衍生而來(但跟 ROS 完全無關),內文有提到:當了解原理,就可以動手自製,不需要讓別人來餵食!
台灣的學生比較怕錯,因為錯了可能會被釘在牆上,之前還看過老師霸凌學生的新聞,老師霸凌比同儕霸凌還可怕呢!
在小弟還是菜鳥的時候,曾經燒毀過一台 200 萬的網路分析儀,帶我的主管說:「沒關係,知道錯誤就好。」好在公司維修只要 15 萬上下( RF 模組壞了)當下心臟漏了好幾拍,但也學習到每一次的測試手法都需要仔細驗證。
主管在乎團隊人員有沒有學到東西,比網路分析儀被燒掉還重要,這也奠定我之後帶人的基礎。之後我在帶新人的時候,其實完全不怕他們犯錯,而是希望他們找出更多的錯誤。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,高度現代化的城市人,尤其生活在台北市的伙伴們,因為取得資訊十分容易,很多人直接拿懶人包使用最快,但後來都被商人所豢養。前面提到 RF ,就想到當時我還是大學生的時候,看了 xx 週刊:「沒有研究所學歷,你就沒有競爭力。」後來去當兵快退伍,又看了 xx 週刊說:「現在最熱門的工作是 RF 工程師。」因為 xx 週刊,我不小心有了研究所學歷與 RF 經歷。
工作一段時間,xx 週刊又說:「你還沒有 PMP 證照嗎?」前幾年又看到 xx 雜誌說最性感的工作:「資料工程師。」所以很不小心地,當了 PM 與得到 Coursera 的 Hadoop/Spark 課程認證。近幾年發現許多新進人員不太懂 RF ,RF 霎時間 LOW 掉了,原來xx週刊正全力主推 AI ,雖然小弟在社群也有小玩 AI !但不想讓自己的小孩也跟我一樣,思考被他人豢養。
之前也看了某教授的一篇文章:「一切都是商業計劃,機器學習原理停留在 20 年前!」離開學校這麼久,居然會覺得現在媒體所說的 AI ,怎麼會有些似曾相似,其實 xx 週刊的洗腦能力與滲透力挺不錯,但深入了解會發現,整本就是有前因後果堪比藍色蜘蛛網的高級廣告刊物。(我絕對不會告訴在看這篇文章的讀者是什麼週刊。)
後來,我與國外工程人員交流後,網路上的下方這張圖可以說明一切:
國外與台灣的人才養成差別(圖片來源:Sco Lin提供)
在對岸在網路上發文詢問,擔心國小三年級的小朋友是不是太晚學 AI ?但是當技術變成工具,而工具變成統計的數據(分數)時,學習開始變得乏味。如同八三夭樂團的〈怪物〉歌詞:「把天賦換算成分數,讓自我變普世價值的竉物。」
所以,我開始在家與小朋友做一些實驗,期間也把動手做的內容剪成影片,順便也看看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有可改進的地方。由於小朋友對於動手做食材非常感興趣,因此我做了四個烘焙原理實驗(先有興趣,知道我們是在玩,再來了解為什麼),從開始玩到學習原理,這個流程我覺得挺有教育意義,後來我便從最初的備料開始拍攝,小朋友都很開心地坐好,大玩特玩。
先有興趣,知道我們是在玩,再了解為什麼。
今天的康達效應影片是烘培原理實驗之後拍的,但我先寫了這篇心得文章。飛機的原理是來自康達效應, 3 分鐘很難完整講完更進一步的流體力學。康達效應(Coanda Effect)是指流體流過具有彎度的凸表面時,會被表面吸附的現象,具體實驗過程請看以下影片:
接著我們就開始做實驗,那如果用水流與微小氣流,有沒有辦法在家做出實驗呢?結果,實驗是成功的,也讓小朋友了解基礎原理,而且還玩得很開心。
重點在遊戲中還能學習,而且還能增進親子關係。看了這篇文章的家長,可能會認為,這些太專業,我都不知道要怎麼教小孩了!!!沒關係,可以教家長所學,或是分享平常工作內容,我們家睡覺前,有時小弟會分享今天專案碰到的問題與溝通方法,也會問問小朋友,如果你遇到了會怎麼做,畢竟你終究要出社會的,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學?
以水流代替氣流講解康達效應(圖片來源:Sco Lin Youtube)
而這些影片的內容其實是小弟平常在分析專案用的手法,可以說科學/科技類就是我的專業。小朋友對沒碰過的東西都很有興趣,家庭教育是一切的基礎,如果大家都這麼教,願意一同分享,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,也希望大家的肉圓都可以加到辣醬 。
(本文轉載自MakerPRO (另開新視窗)、原文連結 (另開新視窗);作者:Sco Lin;責任編輯:葉佳錚)